1. 诗词作者
  2. 详情

朱熹

朝代:宋代

朱熹(1130年9月15日~1200年4月23日),行五十二,小名沋郎,小字季延,字元晦,一字仲晦,号晦庵,晚称晦翁,又称紫阳先生、考亭先生、沧州病叟、云谷老人、沧洲病叟、逆翁。谥文,又称朱文公。汉族,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(今江西省婺源),出生于南剑州尤溪(今属福建三明市)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、诗人、闽学派的代表人物,世称朱子,是孔子、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。

名作:《司马光勤学》《与长子受之》《曹彬称病》《春日·胜日寻芳泗水滨》《兰·谩种秋兰四五茎》《观书有感》《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》《百丈山记》《鹧鸪天·脱却儒冠著羽衣》《水口行舟·郁郁层恋隔岸青》

打开支付宝首页搜“673273051”领红包,领到大红包的小伙伴赶紧使用哦!打赏

淳熙二年(1175年),与陆九渊为首的另一学派在信州(今上饶)鹅湖寺相聚,就两学派之间的哲学分歧展开辩论。淳熙五年(1178年),经宰相史浩推荐,朱熹出任南康(今江西星子县)知军。八年三月至八月,朱熹任江南西路茶盐常平提举,来到抚州常平司官邸。在任期间,他募集钱粮赈济灾民,百姓得以安生。拟调直秘阁,他以捐赈者未得奖赏不就职。宰相王淮以浙东大荒,改荐朱熹为浙东常平提举。待捐赈者得到奖励,他才赴绍兴就职。后官至秘阁修撰、焕章阁待制兼侍讲。

  绍熙间(1190~1194),朱熹应在祥芝芝山讲学的著名学者邱葵的邀请,到芝山游览,与邱葵互相唱和,并留下题咏芝山的诗文,其诗曰:“床头枕是溪中流,井底泉通石下池。宿客不怀过鸟语,独闻山雨对花时。”后人将此诗刻石立碑于芝山上。[1]庆元二年(1196年),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,朱熹与门人黄干、蔡沈、黄钟来到新城福山(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)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,并写下《福山》一诗。在此期间,他往来于南城、南丰。在南城应利元吉、邓约礼之邀作《建昌军进士题名记》一文,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。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、吴常兄弟之邀,到该村讲学,为吴氏厅堂书写“荣木轩”,为读书亭书写“书楼”,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《社仓记》。还在该村写下了“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”(《观书有感》)的著名诗句。朱熹离村后,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,民国时曾设活水乡(今属上塘镇)以纪念朱熹。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“书岩”二字,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“墨池”二字。朱熹还先后到过乐安、金溪、东乡等地。在乐安流坑为村口“状元楼”题写了匾额。应陆氏兄弟之邀,到金溪崇正书院讲学,并书“一家兄弟学,千古圣贤心”相赠。在东乡路过润溪(水名)时,留有《过润溪》诗。庆元六年卒。嘉定二年(1207)诏赐遗表恩泽。淳熙九年,冯去疾提举江南西路,特建南湖书院(今富奇汽车厂址),以纪念朱熹。

  相传朱松曾求人算命。卜者说:“富也只如此,贵也只如此,生个小孩儿,便是孔夫子。”恐是后人附会,朱熹学成大儒则是事实。建阳近邻有个南剑州(后延平府今南平市),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,朱熹十分热衷道学,与当地道学家交往甚密。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。他师承当时的洛学一脉“南剑三先生”李侗的教诲,开创闽学,集理学之大成,与“南剑三先生”并称为“延平四贤”。朱熹受教于父,聪明过人。四岁时其父指天说:“这是天。”朱熹则问:“天的上方有什么?”其父大惊。他勤于思考,学习长进,八岁便能读懂《孝经》,在书题字自勉曰:“不若是,非人也。”朱熹十岁时父亲去世,其父好友刘子、刘勉子、胡宪三人皆是道学家。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,一部分醉心学佛,他们皆属后者。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,同时于佛学也有浓厚兴趣。绍兴十七年(1147年),十八的朱熹参加乡贡,据说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的。主考官蔡兹还对人说:“吾取一后生,三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,他日必非常人。”

  绍兴十八年(1148年),朱熹考中进士,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,从此开始仕途生涯。赴任途中拜见了著名的“南剑三先生”道学家程颐的再传弟子李侗。绍兴三十年(1160年),三十岁的朱熹决心向李侗求学,为表诚意,他步行几百里从崇安走到延平。李侗非常欣赏这个学生,替他取一字曰元晦。从此,朱熹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——理学。朱熹认为在超现实、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,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,即“天理”。只有去发现(格物穷理)和遵循天理。而破坏和谐的是“人欲”。因此,他提出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。这就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。淳熙三年(1176年),朱熹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会于江西上饶鹅湖寺,交流思想。但陆属主观唯心论,他认为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善良,主张“发明本心”,即要求人们自己在心中去发现美好事物,达到自我完善。这与朱的客观唯心说的主张不同。因此,二人辩论争持,以至互相嘲讽,不欢而散。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“鹅湖会”。从此有了“理学”与“心学”两大派别。

  绍兴三十一年(1161年)秋,宋金关系紧张,金统治者完颜亮分兵四路南进,马踏长江北岸。宋高宗准备出海南逃,由于右相陈康伯竭力劝阻而作罢。不久宋军击溃金兵,消息传至当时朱熹求学的延平,朱熹为民族的胜利欣喜若狂,写下了庆贺的诗篇,表达他不可抑制的喜悦心情。同时,他又给负责军事的大臣写信,指出必须乘胜出击,坐视中原而不进取是不明智的。不久高宗退位,孝宗继立,在广大军民要求的压力下,起用了抗战派张浚,平反了岳飞的冤案,贬退了秦桧党人,朱熹这时上奏孝宗,提了三项建议:(一)讲求格物致知之学;(二)罢黜和议;(三)任用贤能。在奏章中鲜明表达了他的反和主张。这一奏章使朱熹得幸被召。他赶至临安,正值宋军失利,朝廷派人议和,朱熹仍强烈反对,在孝宗接见时连上几道奏章,慷慨陈词。孝宗有感朱熹的忠心,命其为开学博士侍次,此职非其所长,未免有点讽刺。朱熹乘机面见张浚,提出北伐中原的具体想法。但不久张浚罢相,出任外地,病死途中。朱熹专程赶至豫章(今南昌)哭灵,痛惜抗金受挫。此时朝廷内主和派势力猖獗,金兵渡过淮水。朱熹对此忧心如焚,但难有所为。隆兴元年(1163年),朱熹回福建崇安,临行前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:“夫沮(阻)国家恢复之大计者,讲和之说也;坏边陲备御之常规者,讲和之说也;内(拂)吾民忠义之心,而外绝故国来苏之望者,讲和之说也……尖锐地抨击了那些议和投降派。

  1164年,金朝打压宋朝,隆兴协议之后,宋金结为侄叔,关系暂时缓和下来,朱熹便一头钻进理学中去了。他在故里修起“寒泉精舍”,住此十余年,编写了大量的道学书籍,并从事讲学活动,生徒盈门。这一期间他对朝廷屡诏不应。1178年朱熹东山再起,出任“知南康军”,尽管他重新入仕,却未忘自己的学者身份。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,建立“白鹿洞书院”进行讲学,并制定一整套学规。即:“父子有亲、君臣有义、夫妇有别、长幼有序、朋友有信”的“五教之目”。

  “博学之,审问之,谨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”的“为学之序”。“言忠信,行笃敬,惩忿窒欲,迁善改过”的“修身之要”。“政权其义不谋其利,明其道不计其功”的“处事之要”。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”的“接物之要”。 这个“白鹿洞书院”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,而其“学规”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,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。

  1181年朱熹解职回乡,在武夷山修建“武夷精舍”,广召门徒,传播理学。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,他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“四书”(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),并刻印发行。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。“四书影响深远,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,使儒家思想成为全面控制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。

  1193年朱熹任职于湖南,不顾政务缠身,又主持修复了四大书院之一的另一著名书院──岳麓书院。使之与白鹿洞书院一样,成为朱熹讲学授徒、传播理学的场所。书院在南宋盛行,几乎取代官学,这种盛况是与朱熹的提倡直接有关的。局法官法 朱熹一生虽然为官时间不长,但总是努力设法缓和社会矛盾,或多或少地为下层人民办好事。他退居崇安时期,崇安因水灾发生饥荒,爆发农民起义。有鉴于此,朱熹主张设“社仓”,以官粟为本,“俾愿贷者出息什二,……岁或不幸小饥,则驰半息,大俊则尽”。设立社仓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地主豪绅在灾荒时期用高利贷剥削农民,无疑是有惠于民的。此后,朱熹并在多处推行。1178年朱熹任“知南康军”(今江西星子一带),上任不久发生灾荒,朱熹上疏要求减免租税。同时,请求政府兴修长江石堤,一方面解决石堤失修问题,另一方面可以雇用饥民,解决他们缺食问题,饥民称善。

  1190年朱熹知福建漳州,时值土地兼并盛行,官僚地主倚势吞并农民耕地,而税额没有随地划归地主,至使“田税不均”,失地农民受到更为沉重的剥削,阶级矛盾激化。为此,朱熹提出“经界”,即核实田亩,随地纳税。这一建议势必减轻农民负担,损害大地主的利益,所以遭到后者的强烈反对。“经界”终于未能推行,朱熹愤怒不已,辞职离去,以示抗议。

  1181年8月浙东饥荒,朱熹由宰相王淮推荐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。途经杭州,入对七札,陈述时弊。到职后,微服下访,调查时弊和贪官污吏的劣迹,弹劾了一批贪官以及大户豪右。他不徇私情,牵连攻击了王淮等人。于是,王淮指使人上书抨击理学,斥其为“伪学”,朱熹被解职还乡。

  1187的朱熹出任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,管理赣州(赣县)江州(九江)一带地方的司法、刑狱、监察、农事等方面事务。不久王淮罢去,理学一时得势,朱熹更是仕途顺利。几年后受当时南宋宰相赵汝愚推荐,当上焕章阁待制兼侍讲,即皇帝的顾问和教师。刚即位不久的南宋宁宗全面肯定了理学,称朱为“儒宗”,这反映了偏安江南的南宋企图以理学加强内部团结的希望。朱熹为宁宗进讲《大学》,每逢双日早晚进讲,但他借此机会对朝政多有批评,终于使宁宗不满,加以干预朝政的罪名,被逐出朝廷。

  庆元元年(1195年)朱熹在朝廷的支持者赵汝愚受韩侂胄排挤被罢相位,韩势盛极一时。韩因朱熹曾参与赵汝愚攻击自己的活动,于是发动了一场抨击“理学”的运动。庆元二年叶翥上书,要求把道学家的书“除毁”,科举取士,凡涉程朱义理不取。监察御史沈继祖乘机指控朱熹十罪,请斩。朱熹的得意门生蔡元定被逮捕,解送道州。一时理学威风扫地,被斥为“伪学”,朱熹被斥为“伪师”,学生被斥为“伪徒”。宁宗一改旧态,下诏命凡荐举为官,一律不取“伪学”之士。

  庆元六年(1200年)三月初九,朱熹终于在建阳家里忧愤而死,享年七十一岁。临死还在修改《大学诚意章》,可见他是如何矢志于树立自己的理学,然而生前终未如愿。朱熹的一生志在树立理学,使之成为统治思想。但因理学初出,影响不深。同时,朱熹在官场上因品性耿直而得罪权臣,致使朱熹晚年落得一个悲剧的结局。

诗词名句

代表作

  • 古诗《司马光勤学》 - - 朱熹 - - 四海 - - 司马光,宋哲宗时宰相,尝主编《资治通鉴》,为一时之名臣。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,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,独闭门不出,俟能讽诵乃已。自言:“用力多者收功远,乃终身不忘也。”及长,遍览古籍,博闻强志,曰:“书不可不成诵...
  • 古诗《与长子受之》 - - 朱熹 - - 芙蓉 - - 盖汝好学,在家足可读书作文,讲明义理,不待远离膝下,千里从师。汝既不能如此,即是自不好学,已无可望之理。然今遣汝者,恐汝在家汩于俗务,不得专意。又父子之间,不欲昼夜督责。及无朋友闻见,故令汝一行。汝若到彼,能奋然勇为,力改故...
  • 古诗《曹彬称病》 - - 朱熹 - - 昔年 - - 曹彬将攻克金陵,将克,忽称疾,诸将惊,皆来问疾,冀其早愈,彬曰:“余之病非药石所能愈,唯需诸公共发诚心,自誓于克城之日,不妄杀一人,则自愈。”诸将许诺,当即焚香为誓,明日称愈。及克金陵,城中安堵如故,百姓如常。又,曹翰伐江...
  • 古诗《春日·胜日寻芳泗水滨》 - - 朱熹 - - 东风 - - 胜日寻芳泗水滨,无边光景一时新。 等闲识得东风面,万紫千红总是春。
  • 古诗《兰·谩种秋兰四五茎》 - - 朱熹 - - 秋兰 - - 谩种秋兰四五茎,疏帘底事太关情。 可能不作凉风计,护得幽兰到晚清。
  • 古诗《观书有感》 - - 朱熹 - - 活水 - - 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 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
  • 古诗《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》 - - 朱熹 - - 新诗 - - 几年回首梦云关,此日重来两鬓斑。 点检梁间新岁月,招呼台上旧溪山。 三生漫说终无据,万法由来本自闲。 一笑支郎又相恼,新诗不落语言间。
  • 古诗《百丈山记》 - - 朱熹 - - 疾苦 - - 登百丈山三里许2,右俯绝壑3,左控垂崖4,垒石为磴,十余级乃得度5。山之胜,盖自此始。 [1] 循磴而东6,即得小涧7。石梁跨于其上8。皆苍藤古木,虽盛夏亭午无暑气9。水皆清澈,自高淙下10,其声溅溅然11。度石梁,循两崖曲折而上,得山门1...
  • 古诗《鹧鸪天·脱却儒冠著羽衣》 - - 朱熹 - - 累累 - - 脱却儒冠着羽衣。青山绿水浩然归。 看成鼎内真龙虎,管甚人间闲是非。 生羽翼,上烟霏。回头只见冢累累。 未寻跨凤吹箫侣,且伴孤云独鹤飞。...
  • 古诗《水口行舟·郁郁层恋隔岸青》 - - 朱熹 - - 烟波 - - 郁郁层恋隔岸青,青山绿水去无声。 烟波一棹知何许,鶗鴂两山相对鸣。
  • 古诗《陈谏议教子》 - - 朱熹 - - 阡陌 - -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,性暴,不可驭,蹄啮伤人多矣。一日,谏议入厩,不见是马,因诘仆:“彼马何以不见?”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。尧咨者,陈谏议之子也。谏议遽召子,曰:“汝为贵臣,家中左右尚不能制,贾人安能畜之?是移祸于...
  • 古诗《观书有感·昨夜江边春水生》 - - 朱熹 - - 推移 - - 昨夜江边春水生,艨艟巨舰一毛轻。 向来枉费推移力,此日中流自在行。
  • 古诗《读书要三到》 - - 朱熹 - - 沧海 - - 凡读书,须要读得字字响亮,不可误一字,不可少一字,不可多一字,不可倒一字,不可牵强暗记,只是要多诵数遍,自然上口,久远不忘。古人云,“读书百遍,其义自见”。谓读得熟,则不待解说,自晓其义也。余尝谓,读书有三到,谓心到,眼到...
  • 古诗《江陵府曲江楼记》 - - 朱熹 - - 寂寞 - - 广汉张侯敬夫守荆州之明年,岁丰人和,幕府无事。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,乃凿门通道,以临白河,且为楼观以表其上。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,则大江重湖,萦纡渺弥,而西陵诸山,空濛晻①霭,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。敬夫于是顾而叹曰...
  • 古诗《偶成·少年易老学难成》 - - 朱熹 - - 池塘 - - 少年易老学难成,一寸光阴不可轻。 未觉池塘春草梦,阶前梧叶已秋声。
  • 古诗《兰涧·光风浮碧涧》 - - 朱熹 - - 猗猗 - - 光风浮碧涧,兰枯日猗猗。 竟岁无人采,含薰只自知。
  • 古诗《泛舟·昨夜江边春水生》 - - 朱熹 - - 推移 - - 昨夜江边春水生,艨艟巨舰一毛轻。 向来枉费推移力,此日中流自在行。
  • 古诗《水调歌头·长记与君别》 - - 朱熹 - - 风月 - - 长记与君别,丹凤九重城。归来故里,愁思怅望渺难平。今夕不知何夕,得共寒潭烟艇,一笑俯空明。有酒径须醉,无事莫关情。 寻梅去,疏竹外,一枝横。与君吟弄风月,端不负平生。何处车尘不到,有个江天如许,争肯换浮名。只恐买山隐,却要...
  • 古诗《念奴娇·临风一笑》 - - 朱熹 - - 黄昏 - - 临风一笑,问群芳谁是,真香纯白。独立无朋,算只有、姑射山头仙客。绝艳谁怜,真心自保,邈与尘缘隔。天然殊胜,不关风露冰雪。 应笑俗李粗桃,无言翻引得,狂蜂轻蝶。争似黄昏闲弄影,清浅一溪霜月。画角吹残,瑶台梦断,直下成休歇。绿...
  • 古诗《水口行舟》 - - 朱熹 - - 依旧 - - 昨夜扁舟雨一蓑,满江风浪夜如何? 今朝试卷孤蓬看?依旧青山绿水多。
  • 古诗《水调歌头·隐括杜牧之齐山诗》 - - 朱熹 - - 辛苦 - - 江水侵云影,鸿雁欲南飞。携壶结客,何处空翠渺烟霏。尘世难逢一笑,况有紫萸黄菊,堪插满头归。风景今朝是,身世昔人非。 酬佳节,须酩酊,莫相达。人生如寄,何事辛苦怨斜晖。无尽今来古往,多少春花秋月,那更有危机。与问牛山客,何必...
  • 古诗《敬恕斋铭》 - - 朱熹 - - 分野 - - 出门如宾,承事如祭。以是存之,敢有失坠,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以是行之,与物皆春。胡世之人,恣己穷物。惟我所叟,谓彼奚恤。孰能歹是,敛焉厥躬。于墙于羹,仲尼子弓。内顺于家,外同于邦。无小无大,罔时怨恫。为仁之功,曰此其极,敬哉恕...
  • 古诗《水调歌头·富贵有馀乐》 - - 朱熹 - - 五湖 - - 富贵有馀乐,贫贱不堪忧。谁知天路幽险,倚伏互相酬。请看东门黄犬,更听华亭清唳,千古恨难收。何似鸱夷子,散发弄扁舟。 鸱夷子,成霸业,有馀谋。致身千乘卿相,归把钓渔钩。春昼五湖烟浪,秋夜一天云月,此外尽悠悠。永弃人间事,吾道...
  • 古诗《墨梅·梦里清江醉墨香》 - - 朱熹 - - 时世 - - 梦里清江醉墨香,蕊寒枝瘦凛冰霜。 如今白黑浑休问,且作人间时世妆。
  • 古诗《白鹿洞书院》 - - 朱熹 - - 剪除 - - 昔人读书处,町疃白鹿场。 世道有升降,兹焉更表章。 矧今中兴年,治具一以张。 弦歌独不嗣,山水无辉光。 荒榛适剪除,圣谟已汪洋。 亦有皇华使,肯来登此堂。 问俗良恳恻,怀贤增慨慷。 雅歌有余韵,绝学何能忘。...
  • 古诗《南乡子·落日照楼船》 - - 朱熹 - - 明日 - - 落日照楼船。稳过澄江一片天。珍重使君留客意,依然。风月从今别一川。 离绪悄危弦。永夜清霜透幕毡。明日回头江树远,怀贤。目断晴空雁字连。
  • 古诗《偶题·步随流水觅溪源》 - - 朱熹 - - 随处 - - 步随流水觅溪源,行到源头却惘然。 始信真源行不到,倚筇随处弄潺湲。
  • 古诗《偶题·门外青山翠紫堆》 - - 朱熹 - - 崔嵬 - - 门外青山翠紫堆,幅巾终日面崔嵬。 只看云断成飞雨,不道云从底处来。
  • 古诗《咏蕙·今花得古名》 - - 朱熹 - - 适意 - - 今花得古名,旖旎香更好。 适意欲忘言,尘编讵能老。
  • 古诗《九曲棹歌》 - - 朱熹 - - 春意 - - 武夷山上有仙灵,山下寒流曲曲清。 欲识个中奇绝处,棹歌闲听两三声。 一曲溪边上钓船,幔亭峰影蘸晴川。 虹桥一断无消息,万壑千岩锁翠烟。 二曲亭亭玉女峰,插花临水为谁容。 道人不作阳台梦,兴入前山翠几重。 三曲君看驾壑船...
  • 古诗《菩萨蛮·晚红飞尽春寒浅》 - - 朱熹 - - 菩萨 - - 晚红飞尽春寒浅。浅寒春尽飞红晚。尊酒绿阴繁。繁阴绿酒尊。 老仙诗句好。好句诗仙老。长恨送年芳。芳年送恨长。
  • 古诗《西江月·睡处林风瑟瑟》 - - 朱熹 - - 团团 - - 睡处林风瑟瑟,觉来山月团团。身心无累久轻安。况有清池凉馆。 句稳翻嫌白俗,情高却笑郊寒。兰膏元自少陵残。好处金章不换。
  • 古诗《西江月·堂下水浮新绿》 - - 朱熹 - - 凉快 - - 堂下水浮新绿,门前树长交枝。晚凉快写一篇诗。不说人间忧喜。 身老心闲益壮,形癯道胜还肥。软轮加璧未应迟。莫道前非今是。
  • 古诗《好事近·春色欲来时》 - - 朱熹 - - 河山 - - 春色欲来时,先散满天风雪。坐使七闽松竹,变珠幢玉节。 中原佳气郁葱葱,河山壮宫阕。丞相功成千载,映黄流清彻。
  • 古诗《拜张魏公墓下》 - - 朱熹 - - 日月 - - 衡山何巍巍,湘流亦汤汤。 我公独何往?剑履在此堂。 念昔中兴初,孽竖倒冠裳。 公时首建义,自此扶三纲。 精忠贯宸极,孤愤摩穹苍。 元戎二十万,一旦先启行。 西征奠梁益,南辕无江湘。 士心既豫附,国威亦张皇。 缟素哭新宫,哀声连...
  • 古诗《鹧鸪天·暮雨朝云不自怜》 - - 朱熹 - - 香火 - - 暮雨朝云不自怜。放教春涨绿浮天。 只令画阁临无地,宿昔新诗满系船。 青鸟外,白鸥前。几生香火旧因缘。 酒阑山月移雕槛,歌罢江风拂玳筵。...
  • 古诗《鹧鸪天·已分江湖寄此生》 - - 朱熹 - - 忘情 - - 已分江湖寄此生。长蓑短笠任阴晴。鸣桡细雨沧洲远,系舸斜阳画阁明。 奇绝处,未忘情。几时还得去寻盟。江妃定许捐双佩,渔父何劳笑独醒。
  • 古诗《菩萨蛮·暮江寒碧萦长路》 - - 朱熹 - - 斜阳 - - 暮江寒碧萦长路。路长萦碧寒江暮。花坞夕阳斜。斜阳夕坞花。 客愁无胜集。集胜无愁客。醒似醉多情。情多醉似醒。
  • 古诗《满江红·秀野诗翁》 - - 朱熹 - - 陈迹 - - 秀野诗翁,念故山、十年乖隔。聊命驾、朱门旧隐,绿槐新陌。好雨初晴仍半暖,金釭玉斝开瑶席。更流传、丽藻借江天,留春色。 过里社、将儿侄。谈往事,悲陈迹。喜尊前现在,镜中如昔。两鬓全期烟树绿,方瞳好映寒潭碧。但一年、一...
  • 古诗《赋水仙花》 - - 朱熹 - - 衷肠 - - 隆冬凋百卉,江梅历孤芳。 如何蓬艾底,亦有春风香。 纷敷翠羽帔,温艳白玉相。 黄冠表独立,淡然水仙装。 弱植晚兰荪,高标摧冰霜。 湘君谢遗褋,汉水羞捐珰。 嗟彼世俗人,欲火焚衷肠。 徒知慕佳冶,讵识怀贞刚? 凄凉柏舟誓,恻怆终...
  • 古诗《温泉·连山西南来》 - - 朱熹 - - 五湖 - - 连山西南来,中断还崛起。 干霄几千仞,据地三百里。 飞峰上灵秀,众壑下清美。 逮兹势力穷,犹能出奇伟。 谁燃丹黄焰?爨此玉池水。 客来争解带,万劫付一洗。 当年谢康乐,弦绝今久矣。 水碧复流温,相思五湖里。...
  • 古诗《黄子厚诗序》 - - 朱熹 - - 处处 - - 余年十五六时,与于厚相遇于屏山刘氏斋馆,俱事病翁先生。子厚少余一岁,读书为文,略相上下,犹或有时从余切磋,以进其所不及。后三四年,余犹故也,而子厚一旦忽踊跃骤进,若不可以寻尺计,出语落笔,辄惊坐人。余固叹其超然不可追逐,而流...
  • 古诗《题榴花·五月榴花照眼明》 - - 朱熹 - - 可怜 - - 五月榴花照眼明,枝间时见子初成。 可怜此地无车马,颠倒苍苔落绛英。
  • 古诗《浣溪沙·压架年来雪作堆》 - - 朱熹 - - 容易 - - 压架年来雪作堆。珍丛也是近移栽。肯令容易放春回。 却恐阴晴无定度,从教红白一时开。多情蜂蝶早飞来。
  • 古诗《六月十五日诣水公庵雨作》 - - 朱熹 - - 俯仰 - - 云起欲为雨,中川分晦明。 才惊横岭断,已觉疏林鸣。 空际旱尘灭,虚堂凉思生。 颓檐滴沥余,忽作流泉倾。 况此高人居,地偏园景清。 芳馨杂悄蒨,俯仰同鲜荣。 我来偶兹适,中怀淡无营。 归路绿泱漭,因之想岩耕。...
  • 古诗《忆秦娥·云垂幕》 - - 朱熹 - - 天花 - - 云垂幕。阴风惨淡天花落。天花落。千林琼玖,一空鸾鹤。 征车渺渺穿华薄。路迷迷路增离索。增离索。剡溪山水,碧湘楼阁。
  • 古诗《偶题·擘开苍峡吼奔雷》 - - 朱熹 - - 萦回 - - 擘开苍峡吼奔雷,万斛飞泉涌出来。 断梗枯槎无泊处,一川寒碧自萦回。
  • 古诗《奉酬圭父末利之作》 - - 朱熹 - - - - 玉蕊琅玕树,天香知见薰。露寒清透骨,风定远含芬。爽致销繁暑,高情谢晓云。遥怜河朔饮,那得醉时闻。
  • 古诗《咏岩桂·亭亭岩下桂》 - - 朱熹 - - - - 亭亭岩下桂,岁晚独芬芳。叶密千层绿,花开万点黄。天香生净想,云影护仙妆。谁识王孙意,空吟招隐章。
  • 古诗《次韵择之进贤道中漫成》 - - 朱熹 - - - - 日暮重冈上,人劳马亦饥。不妨随野雀,容易宿寒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