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诗词作者
  2. 详情

韩愈

朝代:唐代

韩愈(768~824)字退之,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、思想家,河阳(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)人,汉族。祖籍河北昌黎,世称韩昌黎。晚年任吏部侍郎,又称韩吏部。谥号“文”,又称韩文公。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,破骈为散,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。宋代苏轼称他“文起八代之衰”,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,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,作品都收在《昌黎先生集》里。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“道统”观念的确立者,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。

名作:《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》《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》《次邓州界》《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》《答李翊书》《春雪·看雪乘清旦》《春雪·片片驱鸿急》《木芙蓉·新开寒露丛》《师说》《上张仆射书》

打开支付宝首页搜“673273051”领红包,领到大红包的小伙伴赶紧使用哦!打赏

唐贞元二年(786年)韩愈十九岁,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,一连三次均失败,直至贞元八年(792年)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。按照唐律,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,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,但都失败;三次给宰相上书,没有得到一次回复;三次登权者之门,均被拒之门外。

  贞元十二年(796年)七月,韩愈二十九岁,受董晋推荐,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。这是韩愈从政开始。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,边指导李翱、张籍等青年学文,边利用一切机会,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。

  贞元十六年冬,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,第二年(801年)通过铨选。这时期写的《答李翊书》,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,这是韩愈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。这年秋末,韩愈时年三十四岁,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,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。任职四门博士期间,积极推荐文学青年,敢为人师,广授门徒,人称“韩门第子”。

  贞元十八年(802年)写了名作《师说》,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。冬,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,在任不过两个月,为了体恤民情,忠于职守,上书《论天旱人饥状》,因遭权臣谗害,贬官连州阳山令。韩愈三年任职阳山令,深入民间,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,爱民惠政德礼文治,《新唐书·韩愈传》因此特书“有爱于民,民生子以其姓字之。”在阳山令任上,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,与青年学子吟诗论道,诗文著作颇丰,今见之《昌黎文集》有古诗二十余首,文数篇。此时构思并开始著述的《原道》等篇章,构成韩学重要论著“五原”学说,这是唐宋时期,新儒学的先声,其理论建树影响巨大。

  贞元二十一年(805年)年夏秋之间,韩愈离开阳山,八月任江陵法曹参军。

  元和元年(806年)六月,韩愈奉召回长安,官授权知国子博士。

  元和三年(808年),韩愈改真博士。

  元和四年(809年),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。是年冬被降职调为河南令,以后相继任职方员外郎、国子博士。

  元和八年(813年),晋升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,完成《顺宗实录》著名史书编写。

  元和九年(814年),韩愈任考功郎中知制诰。

  元和十年(815年),晋升为中书舍人。

  元和十二年(817年),协助宰相裴度,以行军司马身份,平定淮西乱,因军功晋授刑部侍郎。

  元和十四年(819年),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,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,韩愈不顾个人安危,毅然上《论佛骨表》,痛斥佛之不可信,要求将佛骨“投诸水火,永绝根本,断天下之疑,绝后代之惑。”宪宗得表,龙颜震怒,要处以极刑。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,免得一死,贬为潮州刺史。韩愈任潮州刺史八个月,概括说来:驱鳄鱼、为民除害;请教师,办乡校;计庸抵债,释放奴隶;率领百姓,兴修水利,排涝灌溉。千余年来,使潮州文化成为具有个性特色的地域文化,潮州地区成为礼仪之邦和文化名城!

  元和十五年(820年)正月,韩愈调任袁州刺史,虽然仅在袁州九个月,却办了一件“禁隶”的大好事,据新旧《唐书》记载:“袁人以男女为隶,过期不赎则没入之。愈至,悉计庸得赎所没入之父母,七百余人。因与约曰:禁其为隶。”当地人为了感激韩愈的这一行为,建了昌黎书院(今存)表示纪念。

  元和十五年(820年)九月,韩愈诏内调为国子祭酒。

  长庆元年(821年)七月,韩愈转任兵部侍郎。

  长庆二年(822年)单身匹马,冒着风险赴镇州宣慰乱军,史称“勇夺三军帅”,不费一兵一卒,化干戈为玉帛,平息镇州之乱。九月转任吏部侍郎。

  长庆三年(823年)六月,韩愈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。京兆之地称复杂难理,在韩愈整治下,社会安定,盗贼止,米价不敢上。后相继调任兵部侍郎、吏部侍郎。

  长庆四年,韩愈因病告假,十二月二日,因病卒于长安,终年五十七岁。

政治主张

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,反对藩镇割据。唐宪宗时,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。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,被贬潮州,后因治政突出,迁袁州,即今江西宜春,任袁州刺史。任职袁州期间,韩愈政绩卓越,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。现宜春秀江中有一个沙洲,名为状元洲,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。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,宜春市区有昌黎路,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。

教育思想

  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,一度担任国子监祭酒,招收弟子,亲授学业,留下了论说师道激励后进和提携人才的文章,不失为一位有创造性见解的教育家。韩愈力改耻为人师之风,广招后学。柳宗元曾赞叹说:“今之世不闻有师,独韩愈不顾流俗,犯笑侮,收招后学,作《师说》,因抗颜为师,愈以是得狂名。”韩愈在教育方面的论文主要的有《师说》《进学解》和《杂说四马说》等等。在这些文章中,他强调了求师的重要性,指出“人非生而知之”;提出了“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”的命题,认为只要是有学问的人,就是自己的老师;他还提出了“业精于勤,荒于嬉;行成于思,毁于随”的至理名言,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马,指出“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故虽有名马。辱于奴隶人之手,骈死于槽枥之间,不以千里称也。”阐释了在位之人如何识别人才对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。韩愈这种识别人才与培养人才、使用人才的思想,是孔子“举贤”、里子“尚贤”思想的新发展,也是对封建贵族那种选人唯贵、用人为亲的腐朽思想进行的有力批判。

文学成就
  古文运动

  后人把他与柳宗元、苏轼、苏辙、苏洵、曾巩、欧阳修、王安石合称为唐宋八大家,并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。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,称为“杜诗韩笔”;苏轼称他“文起八代之衰”。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,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。韩诗力求新奇,重气势,有独创之功。韩愈以文为诗,把新的古文语言、章法、技巧引入诗坛,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,扩大了诗的领域,纠正了大历(766~780)以来的平庸诗风。韩愈积极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,并使这一运动获得重大的成功。所谓古文运动,就是改变汉魏六朝以来的骈体文,恢复先秦时代的散文体。韩愈把古文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。韩愈提倡古文的目的,就是:“通其辞也,本志乎古道也。”以古文来振兴儒学,恢复“圣道”。韩愈认为,“文以载道”,文和道必须有机结合起来,应该首先重视的是道,“本深而末茂,形大而声宏”。韩愈以“物不得其平则鸣”为根据提出了一条理论,认为人“有不得已而后言者”。韩愈认为,文体上应该学习古代圣贤之为文。但必须“师其意,不师其辞”。韩愈还提出,写文章应该“唯陈言之务去”,去陈词滥调,务争有所创新。韩愈领导唐代古文运动是成功的,从此“古文自唐以后为一大变”,一改淫靡的文风。苏轼据此称是“文起八代之衰”。韩愈的文学主张,对于后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文学实践活动都有积极的影响。

  文学创作

  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,现存诗文700余篇,其中散文近400篇。韩愈的散文、诗歌创作,实现了自己的理论。其赋、诗、论、说、传、记、颂、赞、书、序、哀辞、祭文、碑志、状、表、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,均有卓越的成就。

  韩愈散文内容丰富,形式多样,语言鲜明简炼,新颖生动,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。韩文风格雄健奔放,曲折自如。其散文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:杂文,与论说文相比,杂文更为自由随便,或长或短,或庄或谐,文随事异,各当其用。如《进学解》通过设问设答的方式,反话正说,全文多用辞赋铺陈的手法排比对偶,行文轻松活泼。杂文中最可瞩目的是那些嘲讽现实、议论犀利的精悍短文,如《杂说》、《获麟解》等,形式活泼,不拘一格,有很高的文学价值。序文(即赠序),大都言简意赅,别出心裁,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感慨,如《张中丞传后叙》、《送李愿归盘谷序》、《送孟东野序》等。此外,韩愈还在传记、碑志中表现出状物叙事的杰出才能,如《毛颖传》《柳子厚墓志铭》等。传记、抒情散文,韩愈的传记文继承《史记》传统,叙事中刻画人物,议论、抒情妥帖巧妙。《张中丞传后叙》是公认的名篇。他的抒情文中的《祭十二郎文》又是祭文中的千年绝调,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。

  韩愈也是诗歌名家,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、光怪陆离为主。如《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》、《月蚀诗效玉川子作》等怪怪奇奇,内容深刻;《南山诗》、《岳阳楼别窦司直》、《孟东野失子》等,境界雄奇。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、押险韵。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、本色自然的诗。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,但律诗、绝句亦有佳篇。如七律《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》、《答张十一功曹》、《题驿梁》,七绝《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》、《题楚昭王庙》等。

诗词名句

代表作

  • 古诗《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》 - - 韩愈 - - 老大 - - 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,草色遥看近却无。 最是一年春好处,绝胜烟柳满皇都。 其二 莫道官忙身老大,即无年少逐春心。 凭君先到江头看,柳色如今深未深。...
  • 古诗《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》 - - 韩愈 - - 衣冠 - - 日薄风景旷,出归偃前檐。晴云如擘絮,新月似磨镰。 田野兴偶动,衣冠情久厌。吾生可携手,叹息岁将淹。
  • 古诗《次邓州界》 - - 韩愈 - - 雷雨 - - 潮阳南去倍长沙,恋阙那堪又忆家。心讶愁来惟贮火, 眼知别后自添花。商颜暮雪逢人少,邓鄙春泥见驿赊。 早晚王师收海岳,普将雷雨发萌芽。
  • 古诗《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》 - - 韩愈 - - 无日 - - 鸟有偿冤者,终年抱寸诚。口衔山石细,心望海波平。 渺渺功难见,区区命已轻。人皆讥造次,我独赏专精。 岂计休无日,惟应尽此生。何惭刺客传,不着报雠名。...
  • 古诗《答李翊书》 - - 韩愈 - - 可怜 - - 六月二十六日,愈白。李生足下:生之书辞甚高,而其问何下而恭也2。能如是,谁不欲告生以其道?道德之归也有日矣,况其外之文乎3?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4,焉足以知是且非邪?虽然,不可不为生言之。生所谓“立言&rdq...
  • 古诗《春雪·看雪乘清旦》 - - 韩愈 - - 落地 - - 看雪乘清旦,无人坐独谣。拂花轻尚起,落地暖初销。 已讶陵歌扇,还来伴舞腰。洒篁留密节,着柳送长条。 入镜鸾窥沼,行天马度桥。遍阶怜可掬,满树戏成摇。 江浪迎涛日,风毛纵猎朝。弄闲时细转,争急忽惊飘。 城险疑悬布,砧寒未捣绡...
  • 古诗《春雪·片片驱鸿急》 - - 韩愈 - - 洞口 - - 片片驱鸿急,纷纷逐吹斜。到江还作水,着树渐成花。 越喜飞排瘴,胡愁厚盖砂。兼云封洞口,助月照天涯。 暝见迷巢鸟,朝逢失辙车。呈丰尽相贺,宁止力耕家。...
  • 古诗《木芙蓉·新开寒露丛》 - - 韩愈 - - 寒露 - - 新开寒露丛,远比水间红。艳色宁相妒,嘉名偶自同。 采江官渡晚,搴木古祠空。愿得勤来看,无令便逐风。
  • 古诗《师说》 - - 韩愈 - - 秋色 - - 古之学者必有师。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惑而不从师,其为惑也,终不解矣。生乎吾前,其闻道也固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;生乎吾后,其闻道也亦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。吾师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?是故无贵...
  • 古诗《上张仆射书》 - - 韩愈 - - 寥落 - - 九月一日,愈再拜:受牒之明日,在使院中,有小吏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来示愈。其中不可者,有自九月至明年二月之终,皆晨入夜归,非有疾病事故,辄不许出。当时以初受命不敢言,古人有言曰:人各有能有不能。若此者,非愈之所能也。抑而行...
  • 古诗《进学解》 - - 韩愈 - - 四海 - -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,招诸生立馆下,诲之曰:“业精于勤,荒于嬉;行成于思,毁于随。方今圣贤相逢,治具毕张。拔去凶邪,登崇畯良。占小善者率以录,名一艺者无不庸。爬罗剔抉,刮垢磨光。盖有幸而获选,孰云多而不扬?诸生业患不能精,无...
  • 古诗《郴口又赠二首》 - - 韩愈 - - 青天 - - 山作剑攒江写镜,扁舟斗转疾于飞。 回头笑向张公子,终日思归此日归。 雪飐霜翻看不分,雷惊电激语难闻。 沿涯宛转到深处,何限青天无片云。
  • 古诗《花岛》 - - 韩愈 - - 纷纷 - - 蜂蝶去纷纷,香风隔岸闻。 欲知花岛处,水上觅红云。
  • 古诗《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》 - - 韩愈 - - 落日 - - 来往再逢梅柳新,别离一醉绮罗春。久钦江总文才妙, 自叹虞翻骨相屯。鸣笛急吹争落日,清歌缓送款行人。 已知奏课当征拜,那复淹留咏白苹。
  • 古诗《送孟东野序》 - - 韩愈 - - 干戈 - -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:草木之无声,风挠之鸣。水之无声,风荡之鸣。其跃也,或激之;其趋也,或梗之;其沸也,或炙之。金石之无声,或击之鸣。人之于言也亦然,有不得已者而后言。其歌也有思,其哭也有怀,凡出乎口而为声者,其皆有弗平者乎! 乐...
  • 古诗《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》 - - 韩愈 - - 笑语 - - 皇甫补官古贲浑,时当玄冬泽干源。山狂谷很相吐吞, 风怒不休何轩轩。摆磨出火以自燔,有声夜中惊莫原。 天跳地踔颠乾坤,赫赫上照穷崖垠。截然高周烧四垣, 神焦鬼烂无逃门。三光弛隳不复暾,虎熊麋猪逮猴猿。 水龙鼍龟鱼与鼋,鸦...
  • 古诗《谢自然诗》 - - 韩愈 - - 神仙 - - 果州南充县,寒女谢自然。童呆无所识,但闻有神仙。 轻生学其术,乃在金泉山。繁华荣慕绝,父母慈爱捐。 凝心感魑魅,慌惚难具言。一朝坐空室,云雾生其间。 如聆笙竽韵,来自冥冥天。白日变幽晦,萧萧风景寒。 檐楹暂明灭,五色光属联...
  • 古诗《马说》 - - 韩愈 - - 参差 - - 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故虽有名马,祇辱于奴隶人之手,骈死于槽枥之间,不以千里称也。 马之千里者,一食或尽粟一石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。是马也,虽有千里之能,食不饱,力不足,才美不外见,且欲与...
  • 古诗《题榴花》 - - 韩愈 - - 可怜 - - 五月榴花照眼明,枝间时见子初成。 可怜此地无车马,颠倒青苔落绛英。
  • 古诗《柳溪·柳树谁人种》 - - 韩愈 - - 君子 - - 柳树谁人种,行行夹岸高。 莫将条系缆,着处有蝉号。
  • 古诗《柳子厚风范》 - - 韩愈 - - 玉帛 - - 其诏至京师,而复为刺史也,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,当诣播州。子厚泣曰:“播州非人所居,而梦得亲在堂,吾不忍梦得之穷,无辞以白其大人;且万无母子俱往理。”请于朝,将拜疏,愿以柳易播,虽重得罪,死不恨。遇有以梦得事白上...
  • 古诗《符读书城南》 - - 韩愈 - - 根源 - - 木之就规矩,在梓匠轮舆。人之能为人,由腹有诗书。 诗书勤乃有,不勤腹空虚。欲知学之力,贤愚同一初。 由其不能学,所入遂异闾。两家各生子,提孩巧相如。 少长聚嬉戏,不殊同队鱼。年至十二三,头角稍相疏。 二十渐乖张,清沟映污渠...
  • 古诗《龙说》 - - 韩愈 - - 四海 - - 龙嘘气成云,云固弗灵于龙也。然龙乘是气,茫洋穷乎玄间,薄日月,伏光景,感震电,神变化,水下土,汩陵谷,云亦灵怪矣哉! 云,龙之所能使为灵也;若龙之灵,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。然龙弗得云,无以神其灵矣。失其所凭依,信不可欤! 异哉!其所凭依...
  • 古诗《争臣论》 - - 韩愈 - - 中流 - -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,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?学广而闻多,不求闻于人也。行古人之道,居于晋之鄙。晋之鄙人,熏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。大臣闻而荐之,天子以为谏议大夫。人皆以为华,阳子不色喜。居于位五年矣,视其德,如在野,彼岂以富贵...
  • 古诗《与李翱书》 - - 韩愈 - - 回首 - - 使至,辱足下书,欢愧来并,不容于心。嗟乎!子之言意皆是也。仆虽巧说,何能逃其责耶?然皆子之爱我多,重我厚,不酌时人待我之情,而以子之待我之意,使我望于时人也。仆之家本穷空,重遇攻劫,衣服无所得,养生之具无所有,家累仅三十口,携此将...
  • 古诗《中大夫陕府左司马李公墓志铭》 - - 韩愈 - - 菊花 - - 公讳郱,字某,雍王绘之后。王孙道明,唐初以属封淮阳王,又追王其祖父。曰雍王、长平王。淮阳王生景融,景融亲益疏,不王;生务该,务该生思一,思一生岌。比四世,官不过县令州佐,然益读书为行,为士大夫家。岌为蜀州晋原尉,生公,未晬以卒。...
  • 古诗《山石·山石荦确行径微》 - - 韩愈 - - 道路 - - 山石荦确行径微,黄昏到寺蝙蝠飞。升堂坐阶新雨足, 芭蕉叶大支子肥。僧言古壁佛画好,以火来照所见稀。 铺床拂席置羹饭,疏粝亦足饱我饥。夜深静卧百虫绝, 清月出岭光入扉。天明独去无道路,出入高下穷烟霏。 山红涧碧纷烂漫,时...
  • 古诗《龙移·天昏地黑蛟龙移》 - - 韩愈 - - 蛟龙 - - 天昏地黑蛟龙移,雷惊电激雄雌随。 清泉百丈化为土,鱼鳖枯死吁可悲。
  • 古诗《送石处士序》 - - 韩愈 - - 芙蓉 - - 河阳军节度、御史大夫乌公,为节度之三月,求士于从事之贤者。有荐石先生者。公曰:“先生何如?”曰:“先生居嵩、邙、瀍、谷之间,冬一裘,夏一葛,食朝夕,饭一盂,蔬一盘。人与之钱,则辞;请与出游,未尝以事免;劝之仕,不应...
  • 古诗《谁氏子》 - - 韩愈 - - 呜呼 - - 非痴非狂谁氏子,去入王屋称道士。白头老母遮门啼, 挽断衫袖留不止。翠眉新妇年二十,载送还家哭穿市。 或云欲学吹凤笙,所慕灵妃媲萧史。又云时俗轻寻常, 力行险怪取贵仕。神仙虽然有传说,知者尽知其妄矣。 圣君贤相安可欺,干...
  • 古诗《晚春》 - - 韩愈 - - 榆荚 - - 草树知春不久归,百般红紫斗芳菲。 杨花榆荚无才思,惟解漫天作雪飞。
  • 古诗《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》 - - 韩愈 - - 秦岭 - - 一封朝奏九重天,夕贬潮州路八千。 欲为圣朝除弊事,肯将衰朽惜残年。 云横秦岭家何在,雪拥蓝关马不前。 知汝远来应有意,好收吾骨瘴江边。
  • 古诗《题张十八所居》 - - 韩愈 - - 用力 - - 君居泥沟上,沟浊萍青青。蛙讙桥未扫,蝉嘒门长扃。 名秩后千品,诗文齐六经。端来问奇字,为我讲声形。
  • 古诗《张中丞传后叙》 - - 韩愈 - - 悠悠 - -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,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2,得李翰所为《张巡传》3。翰以文章自名4,为此传颇详密。然尚恨有阙者:不为许远立传5,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6。远虽材若不及巡者,开门纳巡7,位本在巡上。授之柄而处其下8,无所疑忌,...
  • 古诗《新修滕王阁记》 - - 韩愈 - - 教授 - -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,而滕王阁独为第一,有瑰伟绝特之称。及得三王所为序、赋、记等,壮其文辞,益欲往一观而读之,以忘吾忧。系官于朝,愿莫之遂。十四年,以言事斥守揭阳,便道取疾以至海上,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。其...
  • 古诗《答崔立之书》 - - 韩愈 - - 南国 - - 斯立足下:仆见险不能止,动不得时,至于颠顿狼狈,失其所操持,困不知变,以至辱于再三,君子小人之所悯笑,天下之所背而驰者也。仆始年十六七时,未知人事,读圣人之书,以为人之仕者,皆为人耳,非有利乎己也。及年二十时,苦家贫,衣食不足,谋于...
  • 古诗《原毁》 - - 韩愈 - - 司马 - - 古之君子,其责己也重以周,其待人也轻以约。重以周,故不怠;轻以约,故人乐为善。闻古之人有舜者,其为人也,仁义人也。求其所以为舜者,责于己曰:“彼,人也;予,人也。彼能是,而我乃不能是!”早夜以思,去其不如舜者,就其如舜者。...
  • 古诗《嘲鼾睡》 - - 韩愈 - - 黄河 - - 澹师昼睡时,声气一何猥。顽飙吹肥脂,坑谷相嵬磊。 雄哮乍咽绝,每发壮益倍。有如阿鼻尸,长唤忍众罪。 马牛惊不食,百鬼聚相待。木枕十字裂,镜面生痱癗。 铁佛闻皱眉,石人战摇腿。孰云天地仁,吾欲责真宰。 幽寻虱搜耳,猛作涛翻海...
  • 古诗《病中赠张十八》 - - 韩愈 - - 连日 - - 中虚得暴下,避冷卧北窗。不蹋晓鼓朝,安眠听逢逢。 籍也处闾里,抱能未施邦。文章自娱戏,金石日击撞。 龙文百斛鼎,笔力可独扛。谈舌久不掉,非君亮谁双。 扶几导之言,曲节初摐摐。半途喜开凿,派别失大江。 吾欲盈其气,不令见麾幢...
  • 古诗《赠唐衢·虎有爪兮牛有角》 - - 韩愈 - - 开明 - - 虎有爪兮牛有角,虎可搏兮牛可触。奈何君独抱奇材, 手把锄犁饿空谷。当今天子急贤良,匦函朝出开明光。 胡不上书自荐达,坐令四海如虞唐。
  • 古诗《忽忽》 - - 韩愈 - - 振奋 - - 忽忽乎余未知生之为乐也,愿脱去而无因。 安得长翮大翼如云生我身,乘风振奋出六合。 绝浮尘,死生哀乐两相弃,是非得失付闲人。
  • 古诗《送李愿归盘谷序》 - - 韩愈 - - 逶迤 - - 太行之阳有盘谷。盘谷之间,泉甘而土肥,草木丛茂,居民鲜少。或曰:“谓其环两山之间,故曰‘盘’。”或曰:“是谷也,宅幽而势阻,隐者之所盘旋。”友人李愿居之。 愿之言曰:“人之称大丈夫者,我...
  • 古诗《祭十二郎文》 - - 韩愈 - - 天涯 - - 年、月、日,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,乃能衔哀致诚,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,告汝十二郎之灵: 呜呼!吾少孤,及长,不省所怙,惟兄嫂是依。中年,兄殁南方,吾与汝俱幼,从嫂归葬河阳。既又与汝就食江南。零丁孤苦,未尝一日相离也。吾上有三兄,皆不...
  • 古诗《送高阳齐皥下第序》 - - 韩愈 - - 听子 - - 古之所谓公无私者,其取舍进退无择于亲疏远迩,惟其宜可焉。其下之视上也,亦惟视其举黜之当否,不以亲疏远迩疑乎其上之人。故上之人行志择谊,坦乎其无忧于下也,下之人克己慎行,确乎其无惑于上也,是故为君不劳,而为臣甚易:见一善焉...
  • 古诗《谏迎佛骨表》 - - 韩愈 - - 淹留 - - 臣某言:伏以佛者,夷狄之一法耳,自后汉时流入中国,上古未尝有也。昔者黄帝在位百年,年百一十岁;少昊在位八十年,年百岁;颛顼在位七十九年,年九十八岁;帝喾在位七十年,年百五岁;帝尧在位九十八年,年百一十八岁;帝舜及禹,年皆百岁。此...
  • 古诗《送无本师归范阳》 - - 韩愈 - - 长安 - - 无本于为文,身大不及胆。吾尝示之难,勇往无不敢。 蛟龙弄角牙,造次欲手揽。众鬼囚大幽,下觑袭玄窞。 天阳熙四海,注视首不颔。鲸鹏相摩窣,两举快一啖。 夫岂能必然,固已谢黯黮。狂词肆滂葩,低昂见舒惨。 奸穷怪变得,往往造平澹...
  • 古诗《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刘公墓志铭》 - - 韩愈 - - 三军 - - 公讳昌裔,字光后,本彭城人。曾大父讳承庆,朔州刺史。大父巨敖,为太原晋阳令。再世宦北方,乐其土俗,遂著籍太原之阳曲。父讼,赠右散骑常侍。公少好学问,始为儿时,重迟不戏,恒有所思念计画。及壮,自试以《开吐蕃说》干边将,不售。入...
  • 古诗《猫相乳说》 - - 韩愈 - - 五湖 - - 司徒北平王家,猫有生子同日者,其一母死焉。有二子饮于死母,其鸣甚哀。其一方乳其子,若闻之,起而听之,走而救之。衔其一置于其栖,又往如之,反而乳之,若其子然。噫,亦异之大者也。夫猫,人畜也,非性于仁义者也,其感于所畜者乎哉!北平王...
  • 古诗《春雪》 - - 韩愈 - - 春色 - - 新年都未有芳华,二月初惊见草芽。 白雪却嫌春色晚,故穿庭树作飞花。
  • 古诗《祭鳄鱼文》 - - 韩愈 - - 闲居 - - 维年月日,潮州刺史韩愈使军事衙推秦济,以羊一、猪一,投恶溪之潭水,以与鳄鱼食,而告之曰: 昔先王既有天下,列山泽,罔绳擉刃,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,驱而出之四海之外。及后王德薄,不能远有,则江汉之间,尚皆弃之以与蛮、夷、楚、越;况...